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24 15:13:36 浏览量:
潮涌浦江阔,奋楫扬劲帆。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崇明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治理日益精细,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取得新进展。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今年,崇明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完成生态岛建设第五轮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促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专项支持政策,统筹做好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大文章,更加有力地把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向纵深推进。
大江东流,奔腾不息。在万里长江入海口,被誉为“东海瀛洲”的崇明,历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超大城市人口密集、环境容量有限,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要求更高。作为上海重要生态屏障,崇明有条件、有责任为上海生态之城建设扛好新的使命担当。
“看到了!这次有几只江豚,可能是一个家族。”去年春天,在东风西沙水库附近,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鲟踪豚迹”巡护队员贾泽华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跃出水面的身姿。仅隔几天,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在东风西沙水域巡查时,也看到了长江江豚的身影。
生态环境好不好,要看鸟往哪里飞,鱼往哪里游。江豚被称为“长江微笑天使”,是反映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从以前难觅踪影,到如今频频现身,这彰显出崇明持续擦亮生态基底本色的生动实践。
崇明坚决守好“长江门户”生态安全,开展更高水平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退滩还江,深化长江区域水环境共保联治,不断做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崇明实践。去年,崇明办理非法捕捞案件84起,整治“三无”船舶110艘,巩固了禁捕水域“四清四无”良好态势。
崇明河网密布,岛内大小河道17000多条,千百年来,江河湖水滋润着万亩良田和岛上居民。崇明三岛四面环水,地处长江入海口,在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崇明正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抓手,开展系统治水。去年,全崇明共有7个乡镇陆续建成了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
比如,长兴镇针对区域水系梗阻问题,开始归并疏挖、打通河道“断头点”,让水“活”起来。去年,长兴镇新开了多条河道,提升河道自净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蓄水排涝能力。项目实施后增加水面积3.25公顷,全镇现状水面率由3.1%提高至3.78%。
崇明经济社会的“含碳量”,正在不断降低。陈家镇“渔光互补”项目是全市最大的渔光互补示范工程,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实践。这一园区利用原有鱼塘,在水面上方布设光伏发电设施,下方水域进行渔业养殖,构建起渔光互补能源经济系统。在崇明,这样的“渔光互补”项目还有不少。
另外,根据规划,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将分别打造成碳中和岛、低碳岛和零碳岛。如今,崇明三岛正朝着“双碳”的发展目标步履不停。在横沙岛上,除了不断升级更新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绿色生活理念外,一批先行先试的“碳路者”已经悄然布局未来,做足准备抢占“双碳”新赛道。长江口碳中和实验室的一批研究员正在那里探索最低碳化的水稻种植路径,即用最低的碳排放,获得最高的生产量。
近年来,市、区林业部门开展了林地利用试点建设,目前全市已有多个开放休闲林地项目,建设镇富安村内千余亩林地就是其中之一。通过精心打造,这片林地内设农耕文化展示区、观鸟区、森林探险区、林下漫步区等多个功能区。这不仅大幅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也吸引了“杉水”等星级民宿在林间水畔扎根。高端民宿和郊野味十足的林地,形成了奇妙的和谐氛围。
去年,崇明新增森林面积1.03万亩,实施公益林抚育1.04万亩,完成2个开放休闲林地建设,同时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和规范管理,发起成立长三角湿地联盟,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积极开展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此外,崇明还全力推进违法用地综合整治,消除整改违法用地1070.1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崇明的“生态资本”,正逐渐完成价值转化。今后,崇明将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健全GEP(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完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生态产品价值评价等制度,着力把GEP核算工作做实做精做细,把生态产品目录、生态产品清单建立健全,加快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世界级生态岛上的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彰显区域特色,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和应用推广,切实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崇明一直在努力。
1月16日上午,在位于崇明区长兴镇的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2号码头,中国石油管道局“格里亚”轮改装FSRU(浮式储存和再气化装置)完成交付。
“格里亚”FSRU改装项目是国内第一例MOSS球罐型LNGC改装FSRU项目。此前,塞浦路斯决定在瓦西里科斯湾开发一个液化天然气进口、储存和再气化设施,为此成立了塞浦路斯基础设施公司(ETYFA)作为该项目业主。“格里亚”改装项目是瓦西里科斯湾LNG终端项目的子项目,这也是中国企业与欧盟合作的“一带一路”能源项目。项目执行期间,上海中远海运重工完成了前端设计、基础设计、生产设计、国际和国内材料设备采购、再气化模块和动力模块建造和吊装、现场改造、设备安装与调试、气体试验、海试及船舶延寿二十年等重点工程。这个“”能源项目,是崇明大力发展海洋装备产业、写好经略海洋大文章的缩影。火狐电竞崇明区积极服务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重点加强长兴海洋产业发展能级建设,全力支持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中远海运等央企更好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目前,崇明正加快临港长兴科技园、长兴海洋科技港二期等企业研发总部集聚区建设,努力培育一批具有高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力的世界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说起崇明的“生态经济”,不得不提的是崇明的民宿产业。如今,崇明登记备案的乡村民宿总量已超过1100家,占了上海的大头。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也山”“逅院”“久居”“知谷”“东方G20花岛宿集”等品牌初具影响力。崇明区引导民宿开展特色化建设,服务定位应当有所偏好,鼓励开发沉浸式体验、帐篷营地、文创市集、非遗传承等“住宿+”系列产品,积极有效推进农旅、体旅等多旅融合发展。根植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特色、差异与多样,崇明民宿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体验真实乡土生活的沉浸感。
外墙用红砖切割后按土布纹理进行拼接,屋顶用的是人工捆扎的芦苇秆,室内桌椅、布艺装饰皆由本地木工、裁缝精心打造——位于建设镇的“松慢”民宿,是一家高端民宿。不过,除了考究的装修,真正让这家民宿“高端”起来的元素,其实不在屋内,而在屋外。“松慢”的屋前是大片玉兰和水杉林,高大的树冠遮天蔽日;“松慢”的右侧是宽阔的老滧河,住客不仅能坐在水边竹椅上赏景,还能划着桨板在河面上游玩。“相较于精致的住宿条件,清澈的河道、茂盛的树林等自然资源,才是崇明民宿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发展和生态经济,两者在民宿产业上殊途同归。”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崇明正以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引领,按照“2+3+N”的框架布局生态产业体系,即聚焦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和海洋装备产业两个主导产业,围绕高品质旅游业、特色体育产业、健康服务业三个优势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现代花卉、中医药等新兴经济,努力让“好风景”引来“新经济”。
同时,崇明将大力引进一批高水准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重大产业项目,进一步提高生态产业的集聚度、显示度、贡献度,增强生态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聚焦绿色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前瞻布局,加强培育孵化,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春节临近,又到了水仙花飘香的时节。在位于向化镇的全国最大复瓣水仙花生产基地——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内,处处可见忙碌的景象。走进合作社,一片整齐敞亮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室外天寒地冻,大棚里却是暖意融融,花农们正忙着挑选合适的水仙种球装盆,他们手法娴熟,仅需几分钟就可以装好一盆水仙花。五福临门、六六大顺、八仙过海……每种型号的盆栽水仙都有好听的名字,花期有近一个月。
崇明水仙产业的发展,是崇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侧面。近年来,崇明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多个重大农业项目建成投产,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率保持90%以上,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作为全市最大的农村地区,崇明正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担负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任。
2亿元——这是崇明区港沿镇去年花卉苗木产业的总产值。如果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一个制造业企业一年的营收,这并不奇怪;可一个远郊农业镇,不靠租地盖厂房收租金,没有“村村冒烟”,光靠侍弄花草就有这样的产值,实属不易。在港沿镇,“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清晰的“三步走”路径:先找准特色,根据自身优势选定花卉苗木产业;再找准商业逻辑,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思维去布局农业;最后乘上科技创新的“东风”,让科技力量成为特色农业的支撑和“后劲”。
去年夏天,位于港沿镇的上海崇明国际菊花生态园的项目顺利建成并通过验收,现已投入运营。港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后花博”机遇,港沿镇不断优化花卉产业布局,通过科技力量提高“上海花港”的产业能级。港沿镇的探索,是崇明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典型路径。
此前,上海崇明农业合作社纷纷“抱团”成立集团公司,如今,崇明米业集团、崇明白山羊集团、崇明蔬菜集团、崇明河蟹集团等农业集团公司已经成立,并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区域化品牌、统一销售标准,让的供货量和品质更稳定,面对资本冲击时,好产品也能有更大定价权,还能通过公司化运作更精细地调节各个基地的生产数量和品种,熨平“靠天吃饭”的风险。
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去年4月,崇明携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成立崇明农业科创联盟,粮油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等13个农业科技平台同步揭牌成立。
比如,崇明与上海海洋大学开展了持续深入的合作交流,共同推进种源创新。去年以来,崇明已与上海海洋大学在河蟹良种“江海21”的基础上联手研发了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未来,崇明农业发展将不断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案例将在崇明生动演绎。”崇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长三角农业硅谷正在崇明应运而生。这是崇明按照“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的功能定位,以“科创+产业”为引领,打造集孵化加速、科创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硅谷”。目前已形成“一核一带两区”总体布局,“一核”指一个核心区,包括长三角农业硅谷总部园区、崇明农业种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示范片区;“一带”是指沿陈海公路、生态大道纵向打造的一批高科技农业发展带;“两区”是指崇明高端设施农业产业片区和现代畜禽养殖产业片区。
今后,崇明将全力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探索设立崇明农业科创发展基金,全力推进长三角农业硅谷总部园和崇明农业种业创新中心建设,持续实施农业科创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推动特色种源、绿色种养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新年伊始,崇明区高岛路湄洲路交叉口附近的一个工地上,身系安全带、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站在吊篮上,进行建筑外立面装饰作业。“清晨6点就要‘上天’开工,一直要忙到下午5点才能‘落地’。最近天气不错,有太阳、风小、气温高,正适合赶工期!”工人说。
这个建筑工地,是崇明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安置基地。项目毗邻崇明中学,由中建八局东孚上海公司开发建设。去年12月,该“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基地已完成综合竣工验收。数百户昔日住在崇明城桥镇利民村、油车湾“城中村”区域内的居民,很快就可以欢欢喜喜搬入新家,安置小区距离动迁原址只有数百米。
水清土净的世界级生态岛崇明,有飞鸟游鱼、森林旷野,还有数十万居民。为了让老街居民享受到生态岛建设红利,两年多前,崇明区启动了全区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目前,该改造项目有力推进,首批商品住宅上市销售,配套征收安置房建设基本完成。
城市更新方面,崇明已启动1.2万平方米不成套职工住宅及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完成1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燃气管道和3.2公里老旧隐患供水管道改造,为1000户高龄独居老人加装报警器。去年新开工城桥镇江山新村等3个小区“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台,为14个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新增城市公园1座、绿地30.9公顷,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2座。
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崇明区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和帮扶,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保覆盖率居全市首位,同时坚持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新增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340套,筹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00多张,建成交付征收安置房近7000套。另外,崇明区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城桥地区义务学区调整,崇明区正大中学由上海师范大学直接托管,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滩高级中学、风清幼儿园新建工程完工。医疗服务方面,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改扩建工程也已于去年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
仅以就业为例,为促进各类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去年,崇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力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织密基层服务网络,及时将就业服务送到村居民手中。目前,全区18个乡镇已实现全覆盖。
“我想找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里有合适的岗位推荐吗?”日前,李小姐来到家附近的港西镇和睦佳苑就业服务站咨询,想在家门口找份安稳的工作。李小姐在就业服务专员的指导下进行了就业登记,完善了自己的求职简历,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招聘岗位并投递简历。就业服务专员向她介绍了许多招聘网站,以及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各项政策,并帮助其提升面试技巧。“这提升了我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度,让我更有信心面对就业问题!”李小姐高兴地说。火狐电竞下一步,崇明区将继续推动“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帮助各类劳动者实现家门口就业。
使命催人奋进,实干成就未来。今后,崇明区将进一步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崇明绿色发展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