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电竞 (中国大陆) 平台网站

欢迎访火狐电竞 (中国大陆) 平台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火狐电竞动态 > 最新动态

火狐电竞南鲁山镇九会村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18 20:23:44 浏览量: 

  编者按:在广大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目前《记忆沂源·南鲁山镇卷》已经编纂完成。由于涉及历史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匮乏,加之编纂人员水平有限,谬误、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为确保编纂质量,贯彻开门写书的理念,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恳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包括全书的文字、标点、数字、语法、人名、地名、职务、史实、逻辑错误等等。可直接在微信公众号留言,也可将意见、建议整理发送到邮箱。我们将在印刷前加以订正修改。意见采用5条以上者,我们将赠送《记忆沂源·南鲁山镇卷》一本。同一差错由多人指出的只奖励第一个向编辑部反馈的,重复的不算条数。

火狐电竞南鲁山镇九会村(图1)

  九会村,位于南鲁山镇政府驻地东南4.4公里处。东邻芝芳村,西接龙泉村,南与南麻街道陡起峪村隔山相望,北靠茨峪村。省道张台线)从村南穿过,螳螂河由西向东绕村而过,山环水抱,生态宜人。土地总面积5916.45亩,其中耕地450.3亩、种植园地1069.2亩、林草地3241.95亩、山荒地486.3亩。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主产大樱桃、猕猴桃等。2022年,全村共有457户、1141口人,有崔、孙、唐、李、董、苑、王、段、任、刘等18个姓氏,以崔、孙、唐姓居多。

  九会村先后荣获“沂源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淄博市特色文化村”“县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据崔、张二氏家谱记载:“元至顺年间,崔、张两姓氏祖迁此立村,以村附近多庙会,每年有九次之多,故取名九会村。”

  明清时期属沂水县。民国时期属沂水县八区。1944年5月,沂源建县后,属历山区芝芳乡。1950年4月,属沂源县第一区。1955年10月,属南麻区。1958年3月,属九会乡;9月,人民公社化,属鲁山公社;12月,改称九会公社。1965年5月,九会公社划入南麻区,村属之。1966年5月,九会公社从南麻区析出,与国营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国营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合并为“厂区合一”的土门区,村属之。1968年12月,属土门公社。1984年6月,属土门镇。2010年10月,撤销土门镇,设南鲁山镇,村属之。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大部分土地属地主、富农所有,农业种植以高粱、谷子、大豆、玉米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地瓜等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以黄烟、棉花为主。

  1946年,实行土地改革,贫雇农分到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1951年,有部分农户成立互助组,1952年全村成立11个互助组,10~15户为一组,互耕互助,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幅度提高。1954年,成立初级社,社长张传中,全村90%的户加入初级社,社员参加分成。1956年,成立高级社,社长张传中。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九会大队,队长唐振仁,大队下设6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队委会由队长、副队长、会计、保管、妇女队长5人组成。大队将山林、土地、农具划分给各生产队,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单位,各生产队单独核算、分配,账目交大队汇总上报。响应“以粮为纲”“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各生产队开展劳动竞赛,深翻地,多养猪,多积肥,多打粮。每户一分菜园一分地,社员在自留地可以自由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在菜园种白菜、萝卜、扁豆角、土豆、茄子等,充实社员“菜篮子”。同年,集体吃食堂,统一劳动,统一就餐,在大队北、下崖、大队西设3个食堂。

  1959年,在南坡建苹果园100亩,主要栽植小国光、金帅等;在长岭建梨园50亩,种植龙泉梨、莱阳梨、香水梨等,由专业技术员管理。盛果期年产苹果30多万斤、梨20多万斤,小国光经县果品公司出口到阿富汗,大队经济收入达10余万元。1959—1962年,大队绿化荒山,成立由30余人组成的林业队,队长苑克礼,在三山、龟盖子、骑子鞍山栽植柏树500余亩,在南山栽植刺槐600余亩。通过荒山绿化,有效涵养了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1968年冬,撤销第四生产队,全大队划分为5个生产队。1974年,将5个生产队分为10个小队,全大队向国家缴公粮13万斤。九会大队粮食亩产超过千斤,当年荣获沂源县粮食亩产“超千斤、上纲要”大队称号。

  1976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在东北沟子和南坡建“大寨田”100余亩,用来种植玉米、小麦等,年增加粮食8余万斤。1978年,开始发展黄烟,全大队栽种黄烟80余亩,建烤烟炉4个,每炉有2~3人专责烤烟,社员将烤成的烟叶按照“一至四黄”等多个级差,分类打包到公社烟站收购点销售,每亩黄烟年收入400~500元。1979年,大队按公社分配的地亩指标种棉花,生产的棉花大部分卖给供销社采购站,少部分社员自用,当时的棉花价格每斤0.9元。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随之取消,设生产小组,土地承包,分田到户,农民耕种土地具备更大的自主权。其间,社员的经济收入仍然以黄烟及养殖、副业、部分山果为主。1984年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渐由种植粮食作物转为发展林果经济。果园实行联户承包,承包户每年向村集体缴纳承包费6万元,增加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村民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改善。1989年1月,“九会果园”被省农业厅评选为“先进单位”。20世纪90年代,唐守明、王本平发展育菌种,建起养蘑菇大棚,成为行业大户,年收入达到万余元。2000年后,村民陆续种植桃、葡萄、佛手瓜。2002年,唐敬祥承包直山至后光一带荒山地,栽植柏树300亩,镇林业站在东愣子、西愣子栽植柏树100亩。

  2017年,发展猕猴桃160余亩,猕猴桃种植户有110多户。2018年,成立猕猴桃合作社,李向成、唐蜜等8家猕猴桃种植大户,年收入180多万元。2019年,在梨园北坡发展大樱桃230亩,在东西洼、桃红地等地发展猕猴桃160亩,大樱桃种植大户有孙兆爱、孙兆亮等10多户,年收入达230余万元。草莓大棚种植户有李向成、唐蜜2户,年收入达20余万元。2022年3月,开发长岭荒地近50亩,种植蜜薯,年产量7余万斤,产值20余万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温饱难以解决,九会村养殖业不发达,仅有零星禽畜养殖,不成规模。养殖业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在没有氨水、化肥的年代,羊圈粪、猪圈粪、牛粪等,是增加农田肥力、促进农作物增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人民公社化后,家家户户养猪1~2头,每个生产队养羊100余只、牛8头。1978年,大队购买拖拉机1台,耕地、运输逐渐代替了耕牛。分田单干后,生产队的牛羊折价分给社员养殖。

  1994年,段伦保建梨园沟鱼塘1处,以养中华鲟为主。1996年,段伦福、段伦友等先后建鸭棚8个,年出栏1.6万余只,户均年收入2余万元。2002年后,出现一批养殖专业户。吴中富、董立国养菜牛30余头,户均年收入6余万元;段元利、孙兆仁等养殖沂蒙黑山羊500余只,户均年收入3余万元;苑克文、苑克民等养猪300余头。

  《唐家族谱》记载,清代后期,唐承让做豆腐生意起家,陆续购置田产、房屋,在侯家官庄购地45亩,建酒坊、油坊、饭店等,成立“恒盛和”“庆顺东”2家商号,客商络绎不绝,商号发展到青岛、周村等地。唐兆康经营馒头坊,生意兴隆,购置田产、房屋,贮存大量粮食。

  火狐电竞

  1956年,建门市部,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副食品等。1956年,在村西拐子地、包袱地、南地建九会粮站,九会粮站每年收贮公粮2余万斤,1959年九会粮站改称九会粮油管理所,主要担负着统购统销、粮油供应等任务。1958年,建饭店1处。同年,在下崖建供销社采购站,主要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和收购农副产品。1959年,租用2间民房,设九会公社邮电局,负责全公社所有信件往来,当时8分钱一枚邮票,九会大队社员董登坡、苑方臣任邮递员,1965年撤九会公社邮电局。

  1985年,九会村先后成立5家经销店,主要经营烟酒糖茶等生活日用品。1990年以来,孙兆全、任文君等先后在县城成立10多家汽车修理厂。1993年,许福军在南麻创办铸造型钢厂,鼎盛时期雇佣工人50余人,其中安置九会村劳动力16人。1994年,王堂军、李传明等先后在县城成立30多家个体装饰公司,主要承揽楼房内外墙漆、木工等工程。1995年,崔京爱在村内成立家具加工厂,安置九会村劳动力2人。2000年以来,十大碗饭店、大锅全猪、大锅全羊、风景山庄4家餐馆先后建成。

火狐电竞南鲁山镇九会村(图2)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唐慎美住宅2间西屋设私塾,学生17名,唐敬朋、董成礼为私塾先生。

  1952年,在村民唐作云家的4间东屋成立小学1所,以土坯和木板支起课桌和教桌,设1—2年级,学生28人,唐慎美、魏学伦任教师。1954年,设1—4年级,2个复式班,学生20余人,唐慎美、魏学伦等任教师。1958年,成立“半工半读班”,将唐敬深南屋作为教室,学生10余人,唐作雨、苑方保、孙兆亮任教师。1958—1967年,小学搬迁到唐慎河住处,杨富新任校长,唐作厚、房振华等先后任教师。1973年,学校搬迁到九会大队办公室南,教室15间,办公室2间,设1—5年级,学生130余人,齐恒堂任校长,董登忠、董立友等任教师。1974年,该大队学校搬迁至现苑方经住处(6间)。1976年,该大队在村西建新校舍21间,设1—6年级,7个班,学生160余人,刘俊业任校长,刘教富、段伦保等任教师。1983年,该学校扩建,增加教室6间,成立九会联中,设小学部、初中部1—7年级,学生210余人,唐敬财、杜春虎等先后任校长,董立友、孙兆友等任小学教师,戴明珠、邢成芳等任中学教师。1989年,初中部撤并至土门中学。1995年,小学完成达标工程。2001年,九会村小学撤并到土门中心小学。

  1983年,依托村小学开办育红班,30名幼儿,任文香、唐作凤、崔学菊任幼儿教师。2003年,幼儿园撤并到土门中心幼儿园。

  1952年,九会村先后成立妇女识字班、夜校,招收青壮年文盲,进行扫盲教育。1968年,大队设农民夜校,利用农闲时间,学习常用字、整数和小数四则运算等。1984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经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率达98%。2000年以来,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终端,对村民进行普法、农村政治建设和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九会村共有146人考入各大中专院校,其中11人获得硕士学位、1人获得博士学位。苑宾于1991年考入山东大学,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前,魏吉堂是外科先生,对疮疖、肿瘤、皮肤病深有研究,经常外出行医,医术水平较高。

  1958年,设九会公社卫生所,所长徐斌,卫生员有张纪云、任玉荣、周文俞等。1966年,积极参加公社卫生院防疫工作,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1968年,卫生所撤到土门南山医院。1969年6月,大队成立卫生室1所,马祥才、周国法、刘翠胜、唐爱华先后担任“赤脚医生”。1990年始,在该村小学附近成立村卫生室,唐作顺、刘翠胜、马祥才、陈金华先后任乡村医生。2020年,村建中心卫生室,唐作顺、陈金华任乡村医生。

  九会村“玩十五”“闹元宵”有几百年传统历史,扎狮猫、糊灯笼、踩高跷,制作各类道具服饰。新中国成立后,在每年正月十五前排练各种节目,锣鼓队、高跷队、秧歌队、花船队经常出村演出。1966年,成立庄户剧团,演出《斗争在继续》《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选段。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文化氛围一直非常浓厚,逢年过节举办大型展演活动,以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为主,高跷、秧歌富有特色,并积极参加县级会演。1996年6月,被市文化局认定为“民间扮玩村”。

  2013年,任启全、唐守明、孙启宝等为该村庄户剧团负责人,邹爱军任总指挥,唐敬田任总编辑,丁念花负责腰鼓队,侯秀荣、周作芳负责秧歌队,王志强负责锣鼓队,唐本军负责舞狮队,唐慎常负责花船队,孙启新负责高跷队。同年,“九会村高跷”被评为沂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狐电竞南鲁山镇九会村(图3)

  2013年,建200余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在文化广场内安装腿部按摩器、划船器等体育健身器材12件(套)。2015年,成立广场舞队,队长周玉霞,队员20余人,参加镇举办的广场舞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举办理论政策宣讲6次,科学技能培训人数达到400人次以上。

  1958年,建东西洼水渠2000余米,部分土地得到灌溉。1965年,建西河机灌站1座,铺设道管500余米,提水至西北坡水池,灌溉土地80余亩。1974年,建果园沟拦水坝1座。1984年,在果园沟机凿深井1眼,建机房2间,配备电灌设施,灌溉土地30余亩。1985年,在南山建容量100余立方米蓄水池2座,灌溉土地200余亩。1993年,建拦河坝2座,在庙子岭河南边打大口井1眼,大口井后因企业建设被掩埋拆除。1994年,在梨园机凿深井1眼,建机房1间,铺设6寸管道300米,建蓄水池1座,灌溉土地67亩。1995年,在芝家峪、西洼机凿深井各1眼,在北坡建蓄水池1座,蓄水量60余立方米,110户村民用上自来水。2014年以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拦河坝1座,铺设PE管道3500米,塘坝清淤1860立方米。

  1995年,复修西河桥1座。2003年,硬化村中心大街600余米。2004年,在南河建桥2座。2013年,建成长20米、宽3米河东桥1座,方便村民出行。2016年,三九路铺沥青5200平方米,拆除沿路违建房32间。2017年,修建白杨林水泥路1900平方米;开始评选“美在家庭示范户”,共评选30余户,占九会村常住农户的10%。2018年,硬化户户通道路1.2万平方米,村沿路绿化400平方米;在全村大街小巷安装太阳能路灯56盏、监控12处,方便村民夜间出行,保障村民财产安全。2019年,粉刷美化文化墙1000平方米;配备3名保洁员,设置36个垃圾桶,建垃圾分类站1处,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2022年7月,完成第一期270户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2014年,在村西公路北机凿深井1眼,安装自来水配套设施,增加自来水用户300户,完成自来水户户通。2018年,收购村民房屋4间,整修村“两委”办公室260平方米;在西坡段家林建公墓1处、墓穴100座。2019年,将王家山泉水引灌到自来水水池,全村水表全部改造升级;旱厕改造274户;建周转房3套,危房改造4户、8间,修缮21户。2020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190人全部稳定脱贫。

  1944年,成立党小组,董登富任指导员兼农救会会长。1951年,李永祥任指导员,任启花任妇女主任。1955年,成立村党支部,唐作柱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新中国成立前加入中国的党员有董登富、吴汉德、任启法、吴月诗、王秀开等32人。

  火狐电竞

  2021年7月,徐立法、苑方臣、马祥忠、唐作胜、周作芳、马祥才、唐慎义、孙兆明、董登高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九会村曾有清代民居1座,四合院建筑,鱼鳞小瓦覆顶,黑瓦成脊,北屋3间,西屋为主房,均为砖石结构,青砖墙体、青石为基,翘背飞檐,硬山顶。1939年,吴化文所属某团曾在此宅驻扎。新中国成立后被翻建,原建筑被拆除。

  位于九会村东南,该泉曾是九会人民公社机关的饮用水源,后因博沂路改线而被覆盖。该村又在原泉址上端开挖新泉,以村名而得泉名。其水量丰富,清澈甘洌,旱年不涸,是九会村用水的主要水源。经检测,该泉水含锶每升2.45毫克,偏硅酸每升16.24毫克,pH酸碱度7.9,是一处优质矿泉水水源地。

  民国十年(1921),村内大户出资修建村圩子,围墙高约5米、宽约1米,土石结构,石砌为主,东西两侧各建高约6米的门楼,黄连树木门,石头固表,厚重牢固。土匪刘黑七三次围攻而未破。

  1958年,圩子大部被拆除,其石料用于建九会公社粮站、饭店等。进村长4米、高3米的圩子遗址尚存。

  董学祥(1922—1944),男,1944年参加革命,八路军鲁山支队战士。1944年在山东沂水葛庄战斗中牺牲,安葬于沂源县革命烈士陵园。

  任启法(1926—1946),男,党员。1945年参加八路军,某部排长。1946年在沂源县燕崖辉村战斗中牺牲,安葬于九会村。

  董登富(1920—1947),男,党员。1946年参加,华野八纵23师4营3连战士。1947年在山东费县蒙山战斗中牺牲,安葬于费县。

  李家贞(1925—1947),男,九会民兵连民兵。1947年在沂源九会战斗中牺牲,安葬于九会村。

  吴汉德(1924—1948),男,党员。1945年参加八路军,华东野战军某部侦察营排长。1948年在河南省方城县牺牲,安葬于方城县。

  王秀开(1916—1955),男,党员。1947年参加,曾任航空站班长,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荣立三等功2次。1952年复员回乡。沂源县第八届人大代表。

  唐慎美(1924—1959),男,1948年起义参加,22军66师198团2营5连副班长,荣立二等功1次。1952年复员回乡。

  李永德(1930—1968),男,党员。1948年参加,27军81师某部班长,荣立三等功4次。1954年复员回乡。

  唐敬孝(1922—1983),男,1946年参加革命,沂源县独立营班长,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荣立三等功2次。1949年复员回乡。

  唐作平(1928—2001),男,1944年参加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战士,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1945年复员回乡。

  李加禄(1923—2006),男,党员。1946年参加,鲁中军区保卫团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奖1次。1954年复员回乡。

  孙吉东(1925—2006),男,1944年参加八路军,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排长,荣立三等功2次。1947年复员回乡。

  董登章(1922—2010),男,1946年参加,鲁中军区3团战士,荣立三等功1次。1948年复员回乡。

  唐振成(1914—2011),男,1946年参加,华野八纵战士。参加过解放战争,在解放曲阜战斗中负伤,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荣立三等功1次。1949年复员回乡。

  唐作柱(1927—2015),男,党员。1946年参加,某部连指导员,荣立一等功2次。1954年复员回乡。

  苑方臣(1929—2023),男,党员。1946年参加,三野20军58师172团1营机枪连班长。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2次。1952年复员回乡。

  董登高,男,1943年出生,党员。1965年入伍,同年参加抗美援越战争。1969年退伍。

  孙兆胜,男,1949年出生。1970年入伍,服役于89205部队司令部,荣立三等功1次。1977年退伍。

  王兆虎,男,1952年出生。1971年入伍,服役于89205部队,历任战士、班长,荣立三等功1次。1977年退伍。

  段伦保,男,1952年出生,党员,曾任村委会主任,沂源县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

  唐作玉,男,1957年出生,党员。1976年入伍,后任山东省蓬莱守备区团级干部。后转业到青岛市国税局,任行政处处长。

  董立银,男,1959年出生,党员。1977年入伍,曾任504仓库政委,上校军衔。

  苑克宝,男,1960年出生,党员,淄博市公安局一级警长,宣传处一级主任科员。

  段明泉,男,1960年出生,党员。1978年入伍,曾任837药材库正营级副主任,中校军衔。1997年,转业到沂源县财政贸易委员会。

  苑 洋,男,1986年出生,党员。2005年入伍,66150部队班长。2008年,赴西非利比里亚维和,荣立三等功1次、优秀士兵3次,获得维和勋章。2010年退伍。

  唐作义,男,1961年出生,党员,淄博电子工程学校高级教师。王本泉,男,1965年出生,南鲁山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唐守利,男,1973年出生,党员,淄博市公安局警卫支队支队长,四级高级警长,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男,1982年出生,党员,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西北大学讲师。

  段金亮,男,1997年出生,2016年入伍,服役于南部战区31639部队,荣立三等功1次。2021年退伍。

  1930年春,土匪第三次夜袭九会,领头的是蒙山惯匪刘黑七(刘桂堂)外甥于三黑。半月时间内,先取芝芳,后攻芦芽,均顺利得手。在茨峪村宰猪杀羊庆贺,酒足饭饱后,乘兴攻打九会。土匪想骗开北门,打入围内,大声喊叫:“南门已开,敞开北门者保性命!”围墙上当值的正是高大魁梧的董学军,一听就知道土匪放诈,围无南门,哪有打开南门之说?随即号令:“开枪!”此时,一股土匪已踩着云梯靠近垛口。情急之下,董学军用枪托顶住梯上横木,用力将云梯及梯上土匪掀翻在地,随后,围墙上的村民也对准土匪猛烈射击,土匪伤亡惨重。于三黑见火力猛,攻打困难,随即收兵,狼狈逃窜,此后再也不敢侵犯九会村。董学军带领守围勇士,抗匪得胜,百姓庆贺,大家称董学军为“董司令”,故事一直传颂至今。

  1956—1996年,村民多次参加全县建设大会战,先后参加了鲁山治山、刘家洞至龙泉治山、茨峪北山治山、东西松仙岭治山,建田庄水库、芦芽水库、东岭水库、大坡水库,修建博沂公路、辛大铁路、韩莱公路、博沂路西线芦芽段、马三公路孟坡段,孟坡河滩整地、上土门至下土门河滩整地、陈家山公路北整地。

  九会村与驻地55504部队紧邻,部队家属的孩子借读九会学校。老师对借读学生一视同仁,学习上精心辅导,生活上呵护有加。放学后,老师陪同做作业,学校食堂专门为部队孩子炒菜、做午饭。部队首长也支持学校工作,每年送学校6吨煤,解决师生的取暖问题。1982年,学校进行修缮,部队支持水泥10余吨,送一副铁大门,价值1000余元。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部队用新买的大巴车为教师提供旅游便利。这段难以忘怀的军民鱼水情,在当地传为佳线年 实行土地改革。

联系我们

火狐电竞 (中国大陆) 平台网站

联系人:郭进

手机号:13914597900

电话:13914597900

邮箱:13914597900

地址:句容市天王镇唐谷村